电子墨水屏治好了我的 LED 综合症

我的工位上摆了两台 27 寸 4K 显示器。它们很大,也很清晰。 作为一个程序员,它们非常适合我:我需要边看文档边写代码,也需要多个屏幕来做日常的繁琐工作。它们是我的得力助手。 但我渐渐发现一些问题。有时晚上下班回家,打开电脑想看电子书时,有一种难以表达的疲劳感:并不是我的脑子很累,而是当我凝视这清晰巨大的屏幕、滚动的 PDF 页面时,我的身体用难以言说的抗拒,告诉我它不喜欢这样。 直到买了一个电子墨水屏设备,我意外地发现用它看书眼睛不累了,身体也不抗拒了。通俗地说,看 LED 屏幕是盯着一块灯块,而墨水屏则是将内容显示在一张像纸一样的材料上,让环境光打到它上面让人看到。墨水屏让我的阅读变得舒适很多,甚至在一块 6 寸的屏幕上看 EPUB 的技术书,也有不错的体验。 最近我又购入了一个 10 寸的墨水屏(文厂 NoteX 2)。试着用它看了半个多小时、近 20 页英文 PDF,不仅身体舒适且速度比在电脑上看快了很多。唯一不方便的地方是输入。如果你喜欢看纸书的方式,可以用笔直接在设备上书写。我喜欢键盘输入,则需要买一个十几块钱的 USB Type-C 转接头,来连接一个外部键盘。它内置的词典软件支持 MDX,可以直接用我最爱的 Longman DOCE5 词典,不需要装额外的词典工具。 文石系统内置的应用做得有点糙,但是这个在网页端互传文件的工具还不错。互传文件时能把我的路由器跑满(30MB/s),还可以管理设备上的文件: 我为这套设备设计了两个工作流: 看电子书:在设备上做高亮和笔记,再定期导回电脑的笔记软件中。 看文章:通过 Instapaper 来看文章。Instapaper 有非常好用的分页功能,把滚动的网页内容,变成可以翻页的书;同时也可以做高亮和笔记(但有额度限制)。工作时如果需要看一个长文章,也用这种方法来看。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

January 10, 2023

好故事

昨天听了 BYM 2022 的一期播客:爱是什么?| “现在你没有了宝石也没有了宝剑,我再也不会离开你了”。 最后的 20 分钟里,Brofeng 讲了一个《快乐王子》的故事。故事是关于一只燕子对王子的爱,篇幅很短,但是很美。Brofeng 讲到泣不成声,我也听得很感动。 这引发了我的思考:​这世界上实际上有很多好故事​。我小学的时候看一本 190 页的多啦 A 梦超长篇,觉得故事很紧扣心弦、很动人;再长大几年后,觉得实际上故事很简单,但不妨碍小时候的我觉得很精彩。 人们对故事的需求是无穷无尽的。现在很多小孩沉迷看短视频,本质上都是一种强烈的对内容的需求。但是很多短视频提供的故事并不够好,也许用这些好的文学作品可以替代掉它们。我相信,对内容质量的需求一样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November 5, 2022

让习惯显而易见

在工作的时候,我有两个 27 寸大屏。 今天碰巧我是这样用两个屏幕的:一个用来写代码,另外一个放了我的 学习计划表: 然后我意外地发现,今天的工作状态不错,且对于技术学习的热情高涨。 这大概是《掌控习惯》书中所说的「让习惯显而易见」,或者是《福格行为模型》中的提示要素。学习计划表给了我要去做技术学习的提示,又激发了我内在对知识的渴求。这使我又延伸出几个 idea: ​期望后面电子墨水大屏的成本降下来​,这样可以用较低的功耗、较小的屏幕(比如 10 寸)、不占用大屏,来实现一样的效果(展示学习计划表)。 ​低成本的方案是,可以把最近要专注学习的东西打印出来,​配合一些桌面支架放在自己可以明显看到的地方。 ​可以将这种技巧拓展到别的场景​。比如可以展示微信读书的书架,这样更有机会把书看完。

October 11, 2022

自底向上,还是自顶向下?

在学习过程中,有两种常见的策略: 自底向上的(bottom-up):把基础打牢后,再学习更高层的知识。学校教育大多数是如此。 自顶向下的(top-down):优先学习高层的知识,在此过程中发现需要补充底层知识时,再做补充。 过往我是追求 自底向上 的。学习或工作,我都倾向于把基础打牢。这导致我进入新领域会非常迟缓: 想学习机器学习,但是对其要求的数学没有掌握,因此迟迟没有开展 想学习区块链,但认为对密码学有要求,又想系统学习密码学 但是,无论是数学还是密码学,系统学习它都是费力的。我慢慢发现,现实中我并没有这个条件: 高强度的工作消耗了我大部分精力 回家带娃及做家务占用了时间 剩下的精力如果去做这种耗时长、反馈慢的事情,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如果用自顶向下的方式,会更容易有一些产出。对于过程中不了解的部分,可以再重点去学习;甚至可以不求甚解,记住结论就行。重要的是,有了产出后会形成正反馈,激励自己投入更多时间。 另外给我启发的是 Jiayuan 的 Twitter: When coding a new project: senior engineer's mind: robust architecture, high quality code, perfect monitoring startup founder's mind: low/no code, fast ship, talk to users, iterate — Jiayuan (@Tisoga) September 24, 2022 这是互联网创业一个公认的方法论:快速发布,快速迭代。而不是一开始做一个大而全的东西。这跟上面讲的自顶向下是非常类似的。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不要管东西做的糙不糙,只要它能实际解决问题就可以。

October 1, 2022

解析小游戏《羊了个羊》

《羊了个羊》小游戏大火。我分析了一下为什么他好玩。 段落感:看到需要的方块出现时,类似于玩俄罗斯方块等到了一个大长条 地图的设计给玩家的充分的心理起伏: 最初可选方块非常多(丰富度 5) 第一轮点完,开始进入瓶颈期(丰富度 3) 度过瓶颈期,又给比较多的方块(丰富度 4) 接下来,方块的量慢慢减少(3 => 2 => 1) 一般到 3 或者 2 时就失败了 最下方的 4 叠竖直牌堆,给了用户 赌博心理:也许摸一下就能摸到我要的牌呢? 音乐比较魔性,不过可能不是太重要 但是它明显是在 愚弄玩家 的: 缓冲区太少:14 种卡牌,缓冲区只有 7 个,意味着放满 4 个后,如果你还找不到点去消除,就只能失败;这个配比有点离谱 牌面可选方块的数量不足够多:一个牌面,有可能用完所有道具、任意组合,也不能全部消除 看小道消息说这游戏非常赚钱(单日 200 万起),我也想做一个了……

September 15, 2022

玩狼人杀有感

最近我玩了几十把线上狼人杀。有一些体会: 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先有的判断是正确的。狼人在预言家发言前先悍跳预言家,此时场上只有一个预言家。没视野的好人根据狼人发言在盘其他人身份。后面真的预言家起跳时,它获得的信任会相对少些。因为人们不愿意放弃自己先有的判断。 人们倾向于相信发言有底气的,而不是解释太多的。上面这种局中,如果真预言家解释得太多,反而更容易被认为是假的。如果非常有底气地报出自己身份,再强势盘出对方心态或漏洞,得到的支持会更多。 人们倾向于相信攻击性小的。当出现一狼一民 PK 时,有些民的发言会有比较强的攻击性,指些其他好人怼,说对方没有投对票。此时即使这个民发言是有逻辑的,但是也容易造成好人不帮忙。 女生的发言更容易被相信。这应该是典型的性别偏见? 这是我第一次玩 线上 狼人杀。相比于线下: 强度更高,花费时间更短:每个人只有 1 分钟发言时间,时间到了后系统会强行切断发言。线下有些人说话非常啰嗦,法官也较少去打断它。这也使得用线上来练习非常合适。 玩家的攻击性更强:线下玩的人大体是互相认识的,不会互相怼得非常厉害。但是线上大家都互不认识,怼来怼去的情况就比较严重,甚至有对骂的。 狼人杀是一个既看逻辑、又需要发言(或者表演)的游戏。我认为最大的乐趣是,拿到狼牌,通过巧妙的表演带歪了好人并获得胜利。这是对于心理素质、发言和逻辑能力的综合考验。

September 12, 2022

Learn "Learn in Public"

swyx 有一篇文章 Learn in Public 非常流行,讲的是他认为最快的学习方式 —— 公开学习。 我看了两遍英文原文,也看了两篇中文译文。英文原文的一些表达让我觉得晦涩;中文译文的质量不是太高,一篇还有明显的机翻痕迹,读下来体验都不是太好。这篇文章是值得传播的,但我的英语水平也不足以做出一篇流利的翻译。在这里,我针对原文中相对复杂的句子做了解释,并揉入一些见解。建议你读一遍英文原文再看。 If there’s a golden rule, it’s this one, so I put it first. All the other rules are more or less elaborations of this rule #1. Rule 在这里的意思不是规矩(about what is allowed),而是法则(about what you should do)。 elaborations 的对应的动词是 elaborate,意思是阐述(to give more details or new information about something),在这里表示「其他法则都或多或少是对这个法则的阐述」。 You already know that you will never be done learning. But most people “learn in private”, and lurk....

August 21, 2022

苦难的价值

最近很红的一个视频是《回村三天,二舅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讲的是作者的二舅在年少残疾后,如何自强不息乐观生活的故事。 类似的我听了梁文道的一期播客 节目,讲了一个农民工酷爱哲学,每天高强度工作后仍然要看他心爱的哲学书。 最后一个故事来源于我自己。三十未立,育有一女,身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我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 如果以前好好利用时间就好了,现在应该很不一样 如果以前有现在的学习能力就好了 bla bla 回看过去,会觉得在缺乏限制的情况下,我反而没有好好珍惜时间和自由。 这让我经常思考苦难的价值。试想一个人,他有无穷多的资源,那么无论他做什么事情,都很难感受到质的变化: 赚了很多钱?本来我就很有钱了 管理着一个五百强的企业?那是我老爸给我的啊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二代会为做成一项事业砸掉家里大把钱财了。生活条件越好的人,他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就越高。 反之,如果一个人幼年就遭受适当的苦难,但这些苦难没有把他击倒,反而磨炼了他的技艺和心态,那么他有更大的概率感受到人生是充盈向上的。 这也衍生出了一个问题:苦难这么有价值,但我的生活一直顺风顺水,那我又如何从中受益呢? 毕竟人类是非常擅长想象的生物,我们可以仔细想想: 当下什么是你最珍视的东西?是家庭财富?是可靠的家庭成员?是你的身体健康? 假如这些东西不再存在,你会怎么样?假如房子被火烧了?假如亲人生病离世?假如你不再像今天一样健步如飞? Hope for the best, prepare for the worst.

August 6, 2022

感受平和

从几何时,我发现我已经很难去嫉妒别人。我两手空空,没有资产,同龄人却很多买了房子车子。我认为比我能力稍差的人,却比我在职场上更加顺利。 从世俗意义上,我是个失败的人。但是我并不嫉妒那些成功的人。他们往往都有一技之长,有自己的闪光点。如果他们愿意把经验和感悟与我分享,我会很感激。 我并不清楚自己如何做到了不嫉妒。这本来应该是一项需要练习的技能。 之所以提到上面的不嫉妒,是因为看《纳瓦尔宝典》时,Naval 提到了内心平和的重要性: 世界只是折射个人感受的一面镜子。现实是中性的,现实不做评判。一棵树没有对与错、好与坏的概念。人生在世,我们从大千世界中获得各种各样的感官体验和刺激,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至于如何思考、判断和对待你所感知的一切,全由你自己决定——选择权在你手上。 我所说的“幸福是一种选择”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相信幸福如我所说是一种选择,那么你可以着手做出这个选择。 情绪看似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但其实并非如此。 这让我有种感觉,越是处于困境之中,越是可以磨练自己保持平和心态的能力。 英文中经常会用一个词“appreciate”,表示从外部事物中领略到乐趣。中文对应的词可能是“欣赏”,但却罕见人们经常把欣赏挂在嘴边。Derek Silvers 写了一篇 文章,说为什么应该带小孩子出去旅游: When my baby was ten days old, I took him out to a park for the first time, and he saw his first tree. I imagined it from his perspective, as if I’d never seen a tree before. So complex! So beautiful. I appreciate trees more since then. Same with the other senses. Smelling dirt....

May 28, 2022

成为自己

今天的故事起源于《纳瓦尔宝典》 和孟岩的这期 播客。 Naval 的语言非常平实,我很喜欢,没有废话。他说: 要积累和发展专长,就要发挥自己的天赋,研究自己真正好奇的东西,追寻自己的热情所在,而不是选择一个当下的热门专业,然后在毕业后进入投资者宣称的热门行业。 他强调做自己热爱事情的重要性: 在基因、成长环境和个人对环境的回应的共同作用下,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专长。专长是一个人个性和身份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旦找到自己天生喜欢和擅长的领域,你就可以朝着这个方向持续前进。 在“成为自己”这件事情上,没有人能比得过你。 如果你热爱一件事情,即使再困难,对你来说做起来也像是玩儿一样。但对其他人来说可能是很大的挑战。 这让我开始反思,我真的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吗?我是擅长做软件开发工作的。我可以有耐心学习各种计算机知识,愿意写质量上乘的代码,可以成为一个非常靠谱的软件工程师。就如同 Naval 想成为科学家一样,我也很想成为这个领域的大师。 但仔细想想,成为大师这个愿望,实际上只是我对于完美主义的盲目追求。它跟小男孩经常会幻想自己成为最厉害的人并没有什么区别。 而真让我有热情的事情,有这么一些: 做互联网产品 研究独立游戏 做这些事情常常能让我非常投入。但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则不一定。它非常消耗脑力,无法坚持很长时间。 另外,我觉得应该认识更多有想法的人。看看别人在思考怎样的问题,想做怎样的事情。有同行的人大概率会让自己更有动力。

May 26,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