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女儿已经 2 岁,考虑给她一个稳定舒适的环境,我开始看房,并对房地产相关的政治经济话题多了一些关注。发现一个公众号《太阳照常升起》,内容丰富翔实,另我收获很大。这里摘录一些内容。

下面的内容中,放在这样的引用块中的,是该公众号的内容:

一个引用块示例。

其他的内容是我与之相关的感想。

保经济、房地产、鸡娃与内卷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esRu6PCzkKL1Pbv6uHgdyw

学区支撑房价,仿佛就是昨天的事。但大家突然发现,不但学区改革带来房价冲击,索性,连下一代都突然没有了。过去十年,一线房价的运转机制一直是:新人买新房,生儿育女换学区,二胎换大房,最上层的套现。这个机制要能运转的前提是前面两个环节:要有新人能够一直买新房,新人要不断生儿育女去换学区。这个游戏在几年前其实就进行不下去了,只是人们不愿意承认。

刚准备买房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运转机制。我并不看重学区房:

  1. 叠加高房价和经济低迷,即使是深圳这种年轻人最多的城市,每年的新生儿出生率也在直线下降。我娃出生的 2021 年,出生率仅有 1.5%,比全面二胎刺激下 2017 年的 2.5% 下降了约 40%。现在的新建的教学楼、新增加的学位,到我娃读书的时候应该空置了许多。
  2. 我不认为卷能卷出啥来。未来肯定是有创意的人才会脱颖而出,而不是在同个赛道互相卷的人可以胜出。我更多担心的是,不能指引孩子拥有更多的创造力和商业意识。(我本来就没有。)
  3. 我更在乎学校能不能给娃足够丰富的体验。而不是死嗑成绩、升学率。当然现在最好的学校,在丰富体验这块也是普通学校不能比的。

但这并不是我否认作者的观点。也许对过去 10 年,围绕学区来配置房子的确是主流的行为。


我想起本号 2017 年初的一篇文章《拐点来临之前——中国地产经济的内生性矛盾》。2017年中国的房地产周期其实就结束了,那差不多也是二线投资的最后机会,三线及以下基本没有任何投资价值。在此之后,住宅地产市场是一个高位运行的消费品市场,全赖刚需支持。

「高位运行的消费品市场」,这个总结太精练了。在此之前,我只知道有些房子只有居住价值,很难通过买卖增值。但是没有过作者这么精确的总结。一个好的表达会让理解更透彻。


所以,一个是地方财政刚需,一个是房东财富保值增值刚需,这两部分,恰好是最能够影响决策的。问题是,我们肉眼可见,未来十年人口大幅下降,连学校都要大面积过剩。所以,即便“央妈再爱我一次”,恐怕不是最后一次,也是倒数第二次了。然而,即便再来一两次,又真能对多少人有利呢?

于是,网红经济学家着急了,出来讲,人口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没有新人,哪有消费?断章取义的看,这句话是对的。但问题在于,你希望年轻人生育,那就让他们成家立业搬进新房子去呀?让 3.8 亿流动人口能够稳定下来,能够安心生儿育女呀。(《老龄化二百年——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问题》)但这时候你愿意吗?你愿意看到中国一线城市像新加坡那样,在你均价 15 万的“豪宅”附近,突然出现均价不到 2 万的“组屋”吗?难道“组屋”就不是住宅,就拉动不了建材、装修、家具、家电?

所以明白为什么是今天这个状况了吗?因为你既要又要,什么都想要。无非就是,把房地产部门的利益让渡出来,把金融部门的利益让渡出来,把房东的利益让渡出来,这个人口负增长的过程,大家就可以更加缓和。但,你们愿意让渡吗?

作者不缺房子,也有学区房,但是他愿意发出这样的呐喊,是个真正关心国计民生的人。如果是我也成了房东,我大概也不希望房价跌。当然我更希望普通人的财富不要大比例被绑架在房子上。


Michael Pettis 和 Matthew C. Klein 认为,在新冠疫情初期,美国采取大规模直接刺激终端消费者(发钱)的政策,导致美国居民侧的资产负债表没有受到冲击,消费能力不降反升。叠加全球供应链停摆,使得全球生产向中国大陆快速集中,因而即便中国大陆采取严格的疫情管理措施,外贸数据仍然十分精彩。

但随着海外疫情管理提前转向,美国刺激政策不可能长期化,因此等到中国大陆疫情管理转向时,迎来了三个外部局面:一是海外需求恢复正常,甚至因为俄乌战争和为了抑制前期刺激所形成通胀的去通胀政策,需求还在减少;二是海外供应链快速恢复,曾经转由中国大陆集中生产的部分开始回流其他国家;三是中美贸易战导致的全球供应链大迁移,更多生产开始发生在中国大陆之外。

以上三点,决定了中国大陆的产能再次处于过剩的境地。这也是当前中国大陆经济不振的主要原因。

当前中国经济低迷的一个解读。


为什么会有内卷呢?因为每个人都在做同样的事。做同样的题,考同样的试,选拔同样水平的人,做同样的工作,生产同样的产品,提供同样的服务。价格屠夫、制造狂魔,好不威风。理论上,我们把这个叫做同质化低水平大规模重复生产,讲简单一点就是“低质量发展”的意思。

内卷的根源在于没有差异化。没有差异化的根源在于我们的精英房东们对未来的认知仍然是鸡娃、刷题、考 985、考公或者出国。不要怪你下一代的生存环境还不如你的小时候,他们未来将要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其实是由每一个你来决定的。

如果我们的房东们不能给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加多样化、差异化的环境,不告诉下一代没有差异、只会刷题就不会有未来,那 AI 替代,指日可待。

虽然我没有在美国呆过,但是可以感受到人家的教育体制、社会环境,是非常支持创新的。相反的,我们的教育在鼓励孩子小小年纪背一堆诗词、鼓励八股文的写作,这实在是很乏味。我希望我娃不会被环境裹挟到需要去卷,去给自己贴上很多头衔和标签,而是可以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